It's not easy to make original picture books.

Publication time:2019-06-05

《最后一头战象》绘本入选了第二届小凉帽国际绘本奖的专业组评选。

小凉帽国际绘本奖旨在鼓励并奖励所有致力于绘本创作的出版机构和个人,发掘国内外优秀的绘本创作力量和绘本作品。  

     

第二届小凉帽国际绘本奖共征集到有效参赛作品1766件。5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与其中。

 

(第二届小凉帽国际绘本奖评委)

 
看着证书上小林豊、熊亮这些绘本大咖的签名,很欣慰我们的书得到专业评委的认可,两年打磨过程中的那些无法言说的焦虑也已经远去,烟消云散。在整理这本书的各种文档时,作为编辑,我们决定写点儿什么。


《最后一头战象》是著名的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最具代表性的短篇小说,这个故事现在还在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课本里。
 
为什么我们要把这篇小说做成绘本呢?
 
从内容上说,这是一个完全具备做成经典绘本的极优秀的文本故事。而且,关于战争、死亡、生命情感、家国情怀的原创绘本非常稀缺。《最后一头战象》有近20个版本。包括儿童文学、拼音读物等,独缺绘本。
 
如何把好几千字的小说装进32页的绘本里?
 
作为著名的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对动物的行为和神态描写,细致入微,遣词用句都非常高明。
 
在改编成绘本时,我们留下了其中的精华,砍掉了一些旁线,使之符合绘本的要求,同时也适合小低年级和幼儿园小朋友阅读。书中诸如“排山倒海、战尘滚滚、吼声震天、势不可挡”这样的成语能让孩子感受到文字的气势和奇妙,对孩子进行文学启蒙。
 
对文字的打磨贯穿了整个绘本的编辑制作过程。图画书,图文不分家,在打磨图画的过程中,文字一直在实时调整。
 


和国外插画师的持久战
 
如何能使读者在翻页时根据故事画面的主动线产生新鲜感和参与感?
如何体现场景的恢弘与震撼?
如何来避免重复画面的视觉节奏和时间变化的展现?
如何通过运用留白、转换视角、颜色的变化等手法来带动读者情绪?
……
带着一个又一个问题,我们开始了和插画师一起死磕“战象”的持久战。
 
薄薄的一本绘本,它背后的各种细节资料也许能写成一本书。比如:
 
非洲象和亚洲象的区别
 
鼻子:非洲象的鼻子有两个勾,而亚洲象在扬起鼻子或获取实物时,上面是一个勾,下面是圆滑的鼻体。
 
脚趾:非洲象是前面四个脚趾后面三个脚趾,而亚洲象是前面五个脚趾,后面四个脚趾。
 
象牙:非洲象象牙较长,亚洲象象牙较短。
 
耳朵:非洲象的耳朵展开有整头象的一半身体长且支撑着耳朵,亚洲象的耳朵相对比较小,耳朵垂在两侧。
 
亚洲战象怎么设计?
 
亚洲战象在行军装饰上相对较少,多数是在战象腹部象鞍的位置添加固具,而面部上极少安装护具。所以当插画师给了我们下面这张图时,我们研究了半天,考虑到云南的气候环境等,决定重来,去掉了面部的护具,同时也对大象的耳朵、脚等部位作了修改。



 

下面是经过数次修改后的最终画面。 

 

帽子的纠结

 
寨民老丁的人设起初插画师绘制的是斗笠,像下面这样:

虽然斗笠在傣族也有出现,但在傣族通常是下雨天才会使用斗笠,而平时较为多时佩戴头巾或头帕。资料记载:许多民族的男子或女子,都缠着头帕,其数量或普及度超过帽子或头巾;头帕长度十分惊人,可以缠成各种形状,使民族特点十分突出。于是改成了下面这样:



然而,最后这两个我们都没有采用,老丁最终的样子是下面这样:
 
整个绘本里的人物不止老丁这一个,还有多处,每一个人物我们都没有“放弃”。最后出来的寨民有这样的:

还有这样的:

不知道我们这位立陶宛的插画师有没有抓狂,但我们想他理解了我们所要求的“千人千面”,每一个人物都栩栩如生。
 
类似于这样的绘本背后的工作我们做了很多,下面是我们美编电脑里存下的给插画师的各种参考图,服饰、建筑、人物、植物……


线稿的磨难
 
细节只是绘本中的一部分,一开始最重要的就是故事板和线稿,这是绘本的基础,涉及到画面的节奏、动线传达……



比如上面这张图,是我们在与插画师沟通打磨时,美编所做的一张草图。

红色圈为服饰及配饰的调整。蓝色的三角为构图暗线情绪传达。红色箭头为嘎羧的行走动线变化,绿色正方形则是故事线路图里暗藏的空间关系。



再比如这张,红色箭头为嘎羧的行走动线变化,它像一条河流一样带动读者跟随着嘎羧前行。并在后面巧妙地与打洛江联系在一起。而画面中绿色正方形则是空间关系里暗藏的一种叙述手段,也是人们与嘎羧距离的一种在视觉上的传达,随着故事情节的起伏,嘎羧由近景逐渐过渡到远景,同时与人群也逐渐拉开了关系,预示着嘎羧将独自去寻找那个神秘的地方。
这样的草图有很多很多张,我们就是这样一次次把这32页的画面拼起来看整体,揉碎了看局部,一点点地打磨、死磕,几乎每一个画面都可以写一篇论文出来。
 
色稿的焦虑
 
修修改改、涂涂画画、调调整整,经过好几轮的修订,线稿距离成书的样子逐渐清晰了很多!!
但……但是……第二次挑战接踵而至,上色!!!我们要面对的新问题:
“历史”与“现实”如何无缝切换?
如何用颜色体现时间点的过渡,甚至是方向?
如何体现嘎羧逐渐老迈的样子?
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等的问题,不断袭来,甚至比线稿时更让我们焦虑……
就在焦虑中我们再次等到了第一版上色稿件:

我们感觉有些画面缺少了一丝鲜活的生命力,情绪表达不够到位,还有些画面的上色缺少颜色上的变化。于是我们建议插画师可以运用阳光的照射的角度、不同时间段光源的冷暖变化来调整画面,同时注意用颜色表达文字所传递出来的情绪情感。
 
还有,在画面的细节上,例如捆绑象鞍的皮带宽帮方式,我们特别标注出来建议插画师进行统一调整,在颜色上同时建议插画师有一个历史和时间等因数导致皮扣上腐蚀的变化上色形式。
 
 
最后的效果
(解放后和平年代的明媚天空)

(阁楼上扑面而来的陈旧的灰尘)
 


(夕阳下的送别)
 
(灰暗的回忆)
 
当年迈的嘎羧重新披挂象鞍时,故事到了一个高潮,我们和插画师一起设计了一个战象的特写,这个画面非常震撼,插画师花费了很大的精力,将嘎羧皮肤的褶皱、睫毛绘制得非常细腻,纤毫毕现,尤其是战象的眼神,我们可以从中读出很多的情绪情感来,有不舍,也有英雄迟暮的悲壮……
 
 
画面中的小trick
 
我们请插画师在画面中设计了一个小惊喜——“麻雀”。小读者们会看到,有一只小麻雀一直陪伴在战象左右,或飞或停,为什么是麻雀而不是其他呢?首先在体格上是一种鲜明的对比,其次,麻雀象征着自由。
 

 
插画师将天空中的云朵绘制成了大象的形状,这不止是给孩子们设计的一个小惊喜和传达寨民们对嘎羧的爱戴,也是通过这种暗示且较为夸张的手法,传达嘎羧的拟人情感,人们会因为情绪变化看万物皆有相应的形态,插画师巧妙的将这种情态移嫁到战象的身上。
 
环衬的设计
 
图画书的环衬绝对不是多余的,它与正文的故事息息相关,前后环衬遥相呼应,甚至说出故事之外的另一个开始或是结尾。
前环衬我们设计的是一群象兵与日寇作战的画面。

后环衬我们建议插画师用了与前环衬相同的色系,画的是山高水长,岁月静好。

前者是历史,后者是缅怀逝者。我们通过这种一动一静的手法来表达敬意“没有当年英雄的付出,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和平年代”。
 
 
《最后一头战象》绘本背后的故事,每一个画面和细节的解读,细写起来,能写一本书。每每看到有消费者在电商网站对绘本诸如此类的评论:
“薄薄的几页纸,卖这么贵,抢钱吗?”
“字太少了,不值这个价,差评!”
……
 
作为绘本编辑,我们时常会感到心塞,如果给差评的爸爸妈妈能看到这篇碎碎念,请再次拿起一本没有几个字的薄薄的图画书,去重新发现那里面满满的内容吧,要相信,每一本绘本都有它的价值和使命。